攻台有新招,美卫星揭露中国3型驳船,计划一天运送一个集团军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
一月十日,美国《海军新闻》刊发卫星图像,显示广州广船国际龙穴造船厂正在建造五艘不同类型的特种驳船。美国军事专家分析认为,这些驳船的设计用途很可能与对台军事行动有关。

上图中两个红箭头、两个黄箭头及一个放大图所示的五艘船只,实际上属于三种型号。它们结构相似,主要区别在于尺寸。特种驳船由船体及三部分组成:用于稳定船体、可插入海底浅滩的助锄;从船头延伸出的路桥;以及船尾的开放式对接平台。该平台用于与可运输坦克和装甲车的滚装船对接。车辆可直接从滚装船驶上平台,经驳船船体,再沿船头路桥行驶至目的地。放大图展示的特种驳船正进行此项作业,与图中另六艘配备助锄的驳船相比,其助锄已不再高耸于甲板之上,说明已插入水下。

图中三种驳船,尺寸各异,配备的助锄数量分别为4个、6个和8个。其船头延伸出的桥梁长度均超过百米,目测最大型驳船的桥梁长度约188米,中型驳船约133米,小型驳船约100米。这些尺寸数据,其精确性有待考证,但并非随意设定。

美国专家分析,同功能的三种特种接驳船的出现,可能源于两种原因:一是三种船型之间存在竞争,最终只有一种会正式服役;二是三种船型尺寸各异,功能互补,针对不同作战场景设计,可能同时装备部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船只的船尾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,具备首尾相接的能力。因此,这三型船就像三块不同的乐高积木,在两栖登陆作战中可协同作业,如同接力棒般将装甲车辆从远处运送上岸。

二战期间,特种接驳船技术就已经出现。诺曼底登陆后,美军为解决物资持续运输难题,在犹他、奥马哈、黄金、朱诺、斯沃尔德五个登陆点部署了“桑树港”系统。这五个登陆点地处环境恶劣,缺乏可用港口,即使距离犹他海滩最近的瑟堡港,航程也有约32海里。浅滩水域限制了大型货船靠岸,迫使盟军采用“桑树港”系统来保障后勤补给。

“桑树港”系统的主体是个远离滩头阵地的人工港,利用两种不同规格的混凝土块阻挡海浪冲击。其核心区域同样由混凝土块和钢板构成,足以停靠大型船舶。该系统通过专用驳船延伸至滩头,使“谢尔曼”坦克及满载士兵和物资的车辆可直接驶上陆地。二战后期,“桑树港”系统为盟军运送了至少四百万吨的补给,对盟军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中国制造的这种特种驳船与二战时期盟军使用的“桑树港”人工港系统组件类似,但存在显著差异。“桑树港”系统虽然也包含可插入浅滩的浮桥,但其整体并非一艘船,结构强度远逊于此种特种驳船。例如,1945年6月18日一场风暴便摧毁了奥马哈海滩的“桑树港”系统,使其完全丧失功能。尽管该系统造价低廉,易于重建,盟军仍迅速重建了一套。相比二战技术水平,中国制造的特种船具备更强的抗风浪能力。然而,台湾周边海域礁石密布,海况复杂,该驳船的实际效用仍需进一步验证。

中国持续提升两栖登陆作战能力,特种驳船的研发投用便是明证。目前,中国海军已拥有4艘075型、1艘076型两栖攻击舰,以及数十艘072型坦克登陆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。有消息称,中国计划在台海方向的第二波攻势中,于一日一夜内登陆8万大军。然而,仅依靠现有装备,实现这一目标仍存在挑战。此前,中国曾寄希望于国产728型(“野牛”级)气垫登陆艇,其单次可运输500名士兵和3辆主战坦克。但728型艇体积巨大,造价昂贵,要达成目标至少需数十艘,性价比不高。因此,特种驳船成为新的解决方案,它不仅能运输后续登陆部队,也能在登陆后有效支援后勤补给。

这种特种接驳船并非用于登陆战役的首波攻击。 在稳固滩头阵地建立之前,它缺乏自卫能力,因此不会投入使用。 但解放军一旦控制滩头阵地,便可迅速占领台湾附近的大型港口,届时这种特种接驳船的用途将大大降低,甚至不再需要。 如同诺曼底登陆中的“桑树港”系统,在盟军占领法国主要港口后便失去了作用。 鉴于对台登陆作战时间不会太长,这类驳船的战略价值与速胜目标之间存在潜在矛盾。 其最终作用,仍需实践检验。